轉眼小滿節(jié)氣已過,天氣由暖變熱,漸入炎熱的夏季,然而玉器市場依舊冰封雪蓋,未見絲毫回暖的跡象。面對如此蕭條的行情,從業(yè)者心灰意冷,勉力支撐。作為一名入行二十余載的從業(yè)者,我同樣真切感受到市場的冷清,那么,究竟應如何對待玉器市場目前面臨的現(xiàn)狀與困境?
?
1、不良的逐利行為是對玉器生命力的破壞
玉石的價值,是玉石本身、雕刻的藝術價值和玉文化附加價值的累加。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中國的玉器反映了人類歷史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以及與之相應的道德文化的生成、確立、發(fā)展和延續(xù)?!庇裨谥袊延邪饲Ф嗄甑臍v史,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時間的流水把燦爛的華夏文明一點點沁入到玉石的內里,一顆小小的玉石,承載著歷史、人文、民俗等社會精神財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就是玉文化的附加價值。它在玉石總價值中的占比可能遠超玉石本身和藝術價值。
?
早在新石器時代,玉石被人們制成工具,也被用來祭祀鬼神,這就是“器玉”時代。把珍貴的玉石當作器物,不是咱們的祖先任性、豪橫,而是由當時的物質基礎和認知水平所決定的,在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資匱乏的年代,吃飽肚子生存下來才是頭等大事。玉石的質地比普通石頭更堅硬,更耐用,理所當然地被當作生產(chǎn)和生活工具,因其稀有,被視為珍貴,所以又被用來祭祀鬼神。
?
進入封建社會后,人具有了階級的區(qū)分。此時,因玉石資源稀少,且制玉難度極大,玉器被視為稀世珍寶。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把玉作為媒介,玉既是外交語言,又是彰顯國力的饋贈品。玉器流入權貴階層,成為階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統(tǒng)治階層用玉石制成璽印,玉石代表著權力,這一時期,玉器的佩戴和祭祀逐漸形成相應的制度和要求,已然成為禮器,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就是“禮玉”時代。
?
到了漢代,玉不僅是權貴的象征,又和人的高雅品德相聯(lián)系。人們用佩戴不同形制的玉器來比附自己的品德,玉器進入了“以玉比德”的時代。漢代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寫道:“君子比之玉,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潔白如素,而不受污,玉美備者,故公侯以為贄。”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財富大量積累,專業(yè)琢玉匠人出現(xiàn),制玉技藝大幅提升,玉器擁有者從核心統(tǒng)治階層逐步下沉到更廣的官僚士紳和文人雅士群體。作為比德的符號,玉器的涵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衍變,也不斷豐富起來。
?
當代社會,探玉、制玉、琢玉采用機械之后,玉器制品的供應大幅增加,工藝水平也得到飛躍式提升,玉器已經(jīng)泛化為一種普遍的大眾消費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就連乾隆皇帝也難得享見的羊脂玉,稍有財力的百姓也可以擁有。大眾消費弱化了玉器的神圣性和權貴階層的專屬性,同時也賦予了它更多的情感、審美和文化屬性。美玉被當做昭示品性、修身養(yǎng)德的物件進行佩戴和把玩,也被當作傳情達意的贈品,贈予戀人表達愛慕之情,贈予小輩表達美好的期許……總之,玉器藝術品在現(xiàn)代社會是接地氣的美好存在,它點綴我們的外在形象,增加我們的生活趣味,傳達我們的思想情感,規(guī)范我們的言行舉止,提升我們的品德修為。
綜上所述,玉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既不斷衍變又一脈相承,它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吐舊納新,最終濃縮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供今人不斷發(fā)掘、詮釋和演繹。不幸的是,為了攫取巨額利潤,不良從業(yè)者大肆造假、虛假宣傳,讓買玉、藏玉者上當受騙,交智商稅,吃盡苦頭,這樣的行為不僅違背道德與法律,也是對玉文化的玷污,是對玉石生命力的無情摧殘。如今,玉石市場彌漫著濃重的利和欲的氣息,玉石所比附的美好品性與德行已被從業(yè)者淡忘。
?
《后漢書》中有言:“百年累之,毀于一旦?!庇裎幕姆e累歷經(jīng)千年,摧毀同樣也只是一瞬間的事。因為一些從業(yè)者貪婪無知的行為,使得一座文化大廈一朝崩坍,想想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如今,玉文化的大廈已遭到損毀,但尚不至于坍塌,作為玉器行業(yè)的參與者都應自覺保護玉文化,那是行業(yè)發(fā)展的根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毀滅式開采不利于玉器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古人采玉,主要方式是撿,而且是有季節(jié)性的,不是全年無休無止地采玉。后晉高居誨《行程記》載:“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下。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只在農歷七、八月河水退去的時候采玉。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古人采和田玉的情景:“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國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間明月夜,望河候視。玉璞堆積處,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隨水流,仍錯雜亂石淺流之中,提出辨認而后知也。”古人只是通過一雙“火眼金睛”在河中尋找玉石。所以,古人采玉,用撈玉形容更為貼切。這種撈玉行為取之有度,對自然環(huán)境沒有任何破壞。
?
如今的采玉情景與古時大為不同,凡去過玉石產(chǎn)地的人恐怕都要被瘋狂的開采行為驚得目瞪口呆。采玉者將大型重力機械開進河床,挖掘機從河灘表面深挖到幾十米之下的河床,短短數(shù)年間,出產(chǎn)上等和田籽玉的玉龍喀什河一帶已被翻找了無數(shù)遍。中央電視臺報道,來自全國各地的采玉人有數(shù)萬之眾,可謂人山人海。當?shù)厝嗽缫哑蚕律?,加入到探采玉石的人潮之中。因瘋狂挖掘,玉龍喀什河的河道都改變了,植被早已被破壞殆盡,黃色的砂石裸露在外,被采挖后的河道留下一個個深坑,視之猶如膿皰消退后的凹陷傷疤,令人觸目驚心。
? ? ? ?
如此瘋狂的開采方式,必然對礦產(chǎn)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更不利于玉器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玉石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瘋狂的開采行為只會加速行業(yè)的終結,是對行業(yè)未來,甚至對子孫財富的提前透支。當市場上再無原石可售的時候,將是每一位從業(yè)者、整個玉石行業(yè)乃至文化界的悲哀。
和田玉石成為“瘋狂的石頭”,這真的好嗎?——朝隆合和田玉
3、脫離文化的藏玉會成為擊鼓傳花的游戲
上世紀九十年代,和田玉自躋登上升通道之后,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巔峰時期每年升值數(shù)倍。機械的運用使采玉、制玉、琢玉的效率極大提高,民眾對和田玉的青睞使市場蒸蒸日上,玉器市場長期處于求大于供的賣方市場。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和田玉成了“瘋狂的石頭”,價格暴漲了成千上萬倍。
古人愛玉、崇玉、佩玉和玩玉,是因為對玉本身的偏愛,以及對玉所比附的德行和玉文化的尊崇。玩玉、藏玉的樂趣,不僅來自財富的占有,更應該來自于玩賞、研究和收藏的過程,它是一種精神和情致上的高級享受??涩F(xiàn)如今的情況是,買玉、藏玉者的心態(tài)在利益的驅使下發(fā)生了變化,他們一味關注玉器的升值空間,關注投資回報率。追逐利益是興起玉器藝術品投資、收藏風潮的主要動機。
?
玉器藝術品的佩戴、賞玩和收藏無不深深扎根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玉石文化,一旦文化遭到損毀,玉石的價值必將大打折扣,甚至淪為無根之木,單純地為了財富增長而收藏玉石的行為也將成為擊鼓傳花的游戲。對玉石的消費、收藏和投資,必須扎根于玉文化。
?
商業(yè)的力量異常強大,它深刻地改變和塑造著社會,讓人們享受到種種紅利,但它也是野蠻和無序的,一旦誤入歧途,破壞力是驚人的。我們絕不能對商業(yè)力量損毀文化之事坐視不管。一方面,玉器行業(yè)的參與者和各個市場主體都應自覺保護玉文化,停止一切玷污和損毀行為,也仰仗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和個人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更依靠政府、行業(yè)協(xié)會出臺規(guī)范市場的規(guī)章制度,對市場進行凈化;另一方面,收藏家和投資者應關注玉文化,培養(yǎng)文化感知能力,增強對玉器藝術品的解碼能力,面對一件價值不菲的玉器藝術品,可以說出玉石之美、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和人文價值……而不是對這些渾然不知。
?
偉大的藝術家梵高說過:“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辫蟾叩倪@段話,提醒我們回歸常識,思考基本的價值原則。當前“冷清”的玉器市場,恰好給了每一位從業(yè)者靜下心來自省、反思的契機。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歸到玉器的基本價值層面,撥開籠罩在眼前的利益的迷霧,秉持良善的初心,思考如何為玉器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